为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效满足发热门诊、急诊等应用场景需求(如检测周期短、流程简单、少量样本检测等),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系统应运而生,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检测中。但是快检系统的应用也给临床带来了很大困惑,如是否需要PCR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人员资质要求、室内质控如何操作等,其中很多问题目前都没有明确答案。在此情况下,李金明主任和王清涛主任牵头起草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速检测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文件,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总体要求、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标准操作程序及性能验证、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和报告、实验室安全管理等,对大家感到疑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分享其中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定义及应用范围
本共识适用于开展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的医疗机构实验室。在现阶段,本共识适用的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为:相对于常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样本检测全过程所需时间明显缩短,且仪器小型化(部分检测系统实现便携式),具有或不具有核酸提取、扩增检测一体化的特点。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是常规检测的补充,在因特定原因需尽快获得检测结果、待检人群数量较少、实验室空间场地限制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快速检测。不建议用于临床疑似病例的确诊、确诊人群(确诊病例、出院后以及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高风险人群(如密切接触者、来自疾病高风险国家和地区人群)的主动检测;由于通量小,也不建议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
二、实验室总体要求
开展新冠病毒核酸快检的实验室应当依据《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合格后方可开展检测。实验室所在医疗机构应同时具备开展常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能力和资质。
三、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速检测应在本医疗机构设置的采样点进行标本采集,单采单检。标本采集后送至本医疗机构的实验室检测,不推荐长途运输或者外送检测。
具体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的要求按照《医疗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手册(试行第二版)》进行。
四、标准操作程序及性能验证
实验室应根据试剂说明书,建立包含检测全过程的标准操作程序,包括但不限于标本采集、运送、保存、标本前处理、核酸提取(适用时)、扩增检测、结果报告和解释、仪器设备维护、室内质量控制和复检流程等。
在开展临床检测前,实验室应对整个快速检测系统(其包括推荐的标本采样管、核酸提取试剂以及核酸检测试剂和扩增仪等)进行性能验证,验证所用样本的保存液应当与推荐的标本采样管中的保存液相同,如果是核酸提取和扩增检测非一体化的平台,应使用试剂盒推荐的核酸提取试剂。性能验证可以使用已知浓度的包装有相应病毒RNA序列的假病毒阳性质控品和阴性临床标本。性能指标包括但不限于检测限和精密度。快速检测通量较小,如果实验室配备多个快速检测仪器,精密度应包括同一台仪器同一操作人员不同检测批的重复性、同一操作人员使用不同批号试剂在不同仪器上检测的再现性和同一台仪器不同操作人员间的再现性。实验室还可比较快速检测试剂和实验室正在使用的常规核酸检测试剂检测限的差异。具体可采用2种试剂推荐的标本采样管中的保存液,对阳性质控品分别进行梯度稀释,每个梯度重复不少于5次,进行核酸提取和检测,以100%检出的最低浓度为检测限。
五、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实验室应进行室内质量控制。室内质控品应包括阴性质控品(生理盐水)和弱阳性质控品(第三方质控品,浓度可为检测限的1.5-3倍)。每次开机先检测弱阳性质控品和阴性质控品,质控合格后,开始进行临床标本检测,开机检测达到24h,或者未达到24h但连续检测标本数达到50个,均应再次检测弱阳性质控品,以监测是否在控。
实验室应常态化参加国家级或省级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室间质量评价。不按要求参加室间质评的,或室间质评结果不合格的,或检测质量问题突出的,不得开展检测。
六、结果分析和报告
实验室应根据试剂说明书进行结果分析和解释。对于自动报告结果并能显示原始扩增曲线图的快速检测设备,同时应结合原始扩增曲线图进行综合判断。实验室务必对整个快速检测系统(其包括推荐的标本采样管、核酸提取试剂以及核酸检测试剂和扩增仪等)进行性能验证,在性能验证结果表明快速检测系统检测限≤500拷贝/ml的情况下,检测结果为阴性,可以直接报告阴性结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应使用另外1~2种更为灵敏(最好为扩增不同靶区域的常规核酸检测试剂),例如快速检测试剂靶区域为ORF1ab和N基因,可以采用检测ORF1ab、N和E编码基因或检测ORF1ab、N编码基因的常规核酸检测试剂对原始样本进行复检,复核阳性方可报告结果。
七、实验室安全管理
现阶段的快速检测,均需对标本采样管开盖然后进行加样操作,因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快速检测需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进行。根据快速检测平台的不同,开盖次数、灭活以及检测流程的复杂性也有较大不同,实验室人员应在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个体防护措施,包括手套、口罩和隔离衣等。
参考文献: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基因检测分会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1,44(8).
(共0条评论)